《 牡丹亭》读后感

Author: 陌小雨Date: 2016-10-18View: 120

mudanting

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。生者可以死,死可以生。生而不可与死,死而不可复生者,皆非情之至也。” 首次听到这句话是一个追求我的男孩子说的,情总是让人心动,当时只是觉得很美好,很动人,并不知道就是《牡丹亭》里的为人称颂百年的名句,却由衷的喜欢上这句话并深深地印在心上。

最喜欢的便是这“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”,仿佛把千年来道不明,说不清的缠绵悱恻的情都说遍了。

记忆中很小的时候便经常听人说这牡丹亭的故事,杜丽娘这名字也模模糊糊的记了好多年,奈何自小生长在山村,贫贱的家并不能满足一个女孩对《牡丹亭》的渴求,于是一直也未能看到原著,只是听着大家不同的殊途同归的版本。而当终于看到原著汤显祖的戏曲本时,由衷的便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似曾相似,却又是无从谈起。哀哀婉婉的看完了,杜丽娘的影像也一时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了。

原来姹紫嫣红开遍,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。良辰美景奈何天,赏心乐事谁家院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,才貌端妍,从师陈最良读书。由一首关雎牵动少女思春的情思,年长二八,青春期的少女心思最是敏感,“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,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”老师的解释虽然迂腐,少女的心思却是被牵动了。“圣人之情,尽见于此矣,古今同怀,岂不然乎?”想我杜丽娘一生儿最爱好是天然,恰三春好处无人见,长到十六岁,连自家的后院都没进去,三春好处,却无人欣赏,就像她杜丽娘,虽天生资质妍丽,奈何家规森严,只能在闺房里虚度光阴,无人欣赏。

少女杜丽娘的心思在那个家里自是无人懂。十六岁的姑娘,情窦初开,在繁花似锦的春天里也开始思春了。“吾今年已二八,未逢折桂之夫;忽暮春情,怎得蟾宫之客?昔日韩夫人得于郎,张生偶逢崔氏,曾有《题红记》、崔徽传》二书。此佳人才子,前以密约偷期,后皆得成秦晋。吾生于宦族,长在名门,年已及笄,不得早成佳配,诚为虚度青春,光阴如过隙耳。可惜妾身颜色如花,岂料命如一叶乎!”她嗔怪甚至有些怨恨父亲忙于官场,没有为女儿及早寻觅夫婿,使女儿的美好时光白白虚度,像三春的美好风光都被关在后院里,无人欣赏,致使这位少女怀春之情日盛。日有所思夜有所想,终于少女游园惊梦,在那牡丹亭畔梦见柳梦梅与之欢愉。在那封建家庭里,这位少女也确实是够叛逆的!可是在那程朱理学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的伦理道德面前,这些天性是不容许的,少女这情也是难以启齿的,便终究只能在思念中为伊消得人憔悴。为情而死,为情而生。古今以来,或许也只有杜丽娘一人而已!

春是春天也是她杜丽娘的青春,她由《诗经·关雎》章而伤春寻春,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,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。丽娘从此愁闷消瘦,一病不起。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,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。真是至死也不甘心啊!

文字是精雕细琢的,故事是感人。单是“花花草草由人恋,便酸酸楚楚无人怨” 这样的文字便让人心动不已,仿佛置身于唯美的哀怨爱情意境中,不能自已。记得《活色生香》里惠子曾对安逸尘说过“我们女子就如这樱花一样,红颜易逝。你难道就不懂得珍惜吗”女人的容貌就像樱花一样美丽,也想樱花花期一样短暂不易保存,也就更加珍贵,可是又有几个人懂得珍惜?杜丽娘由爱而死总让我想到林黛玉,只是杜丽娘可以因爱死而复生,林黛玉却是因爱耗尽了最后一滴泪含恨而终。在爱情面前我们总是那样弱小,却又是爱情让我们变得伟大!

或许是电视剧看多了,《牡丹亭》的大团圆结局总让我觉得剧情有些庸俗。有时候我甚至这样想,杜丽娘的思春就像是现在的恨嫁的姑娘,总想早早的找个人嫁了算了,可惜家人不知道她的心思又不如其愿,于是思虑过多,一病不起,一命呜呼,悲哉!最终又因爱而生,结局大团圆,就像小时候看童话故事,最终白雪公主与王子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一样,总觉得过于俗套了些。然而,毕竟是几百年前的故事了,我知道不能用现在的思想去评价那个时代的所作所为。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大多数人对杜丽娘“生可以死,死可以生”的爱情故事还是万分感动并且津津乐道给予肯定的,对她的叛逆也是持欣赏态度的,毕竟是对程朱理学的封建思想的反抗。

真正让我感到《牡丹亭》美的是在我看《牡丹亭》之前,那时还是在上高中,看语文老师给的一段视频。那是白先勇先生导演的牡丹亭游园惊梦。咿咿呀呀的昆曲加上量身定做的服饰,真的让人感受到什么叫美。

发生在牡丹亭畔的故事已经曲终人散,余音绕梁的是为人道不尽的情,故事本身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,重要的是看完故事后我们心中对爱情的憧憬,对美的追求依然在,甚至更坚定。

本文为小骆驼原创,来自(投稿